AD
二、生物质能发展困难重重 洁净网 生物质能资源种类繁多,利用技术多样。生物质能包括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油料植物、能源作物、生活垃圾和其它有机废弃物。目前,每年可作为能源使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为1.5亿吨标准煤,林业剩余物资源量约2亿吨标准煤,小桐子(麻疯树)、油菜籽、蓖麻、漆树、黄连木和甜高梁等油料植物和能源作物潜在种植面积可满足年产5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求。工业有机废水和禽畜养殖场废水资源量,理论上可以生产沼气近800亿立方米,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煤。根据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生物质能利用重点将是沼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等。 洁净网 我国的沼气利用技术基本成熟,尤其是户用沼气,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自2003年,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被列入国债项目,中央财政资金年投入规模超过25亿元,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户用沼气已经形成了规模市场和产业;自2000年,畜禽场、食品加工、酒厂、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的大中型沼气工程也开始发展,到2008年底,全国已经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约3000万口,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4万处,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达到2700多处,年产沼气约100亿立方米,为近8000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燃料。同时,随着沼气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我国的户用沼气系统和零部件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施工,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沼气技术服务机构,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大中型沼气工程工艺技术成熟,已形成了专业化的设计和施工队伍,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 洁净网 2007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示范基地,部分领域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农业废弃物利用范围和规模明显扩大,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农民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中获得的收益不断提高,农业生物质能在国家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和地位不断上升。到2015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初步实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市场化。生物质能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用日趋明显,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到201O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000万户(新建1800万户),占适宜农户的30%左右,年生产沼气155亿立方米;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6000万户左右,年生产沼气233亿立方米左右,并逐步推进沼气产业化发展。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年新增沼气3.36亿立方米;到2015年,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000处,年产沼气6.7亿立方米。 洁净网 除沼气外,我国其它生物质能技术的应用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在生物质发电方面,已经基本掌握了农林生物质发电、城市垃圾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技术,但目前的开发利用规模还有待扩大。到2006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2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170万kW,碾米厂稻壳发电5万kW,城市垃圾焚烧发电40万kW,此外还有一些规模不大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的示范项目。截止2008年底,共投产150多万千瓦。生物质气化以及垃圾填埋气发电方面,2007年投产10多万千瓦,在建20万千瓦。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在建,装机规模超过20万千瓦。混燃项目装机约50万千瓦。但是,对于达到2010年和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5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仍需解决资源分散、原料收集成本高、原料供应的连续性和保证度等问题。 在生物液体燃料方面,为了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国家积极推进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的研发和试点示范工作。“十五”期间国家批准建设了4个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形成年生产能力102万吨,自2004年,先后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个省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4个省的27个地市开展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工作,2006年产量达到了165万吨。2007年以来,国家开始限制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生产,燃料乙醇的发展势头变缓。近期内我国生物液体燃料的重点技术研发方向是利用非粮食原料(主要为甜高梁、木薯以及木质纤维素等)生产燃料乙醇技术,以及以小桐子等油料作物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技术,并建设规模化原料供应基地,建立生物质液体燃料加工企业。目前,以甜高梁、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和以小桐子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已开展了小规模试验,为我国大规模开发利用生物液体燃料积累了经验。预计到2010年,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约200万吨,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可达到20万吨,总计年替代200万吨成品油。与此同时,我国的部分企业正在研究开发以秸秆、木材等非粮食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可望在2010年前后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但是总起来看,不论是生物质发电还是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达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局势扑朔迷离、困难重重。 洁净网 三、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超常规发展 洁净网 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较丰富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年辐射量超过60亿焦耳/平方米,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具有良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特别是西北、西藏和云南等地区,太阳能资源尤为丰富。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目前成熟的技术,其应用的市场障碍主要是成本过高以及硅材料的短缺,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仍在4-6元/千瓦时左右,与商业化应用有相当的距离。但是,自2004年,在国际光伏市场尤其是德国、日本市场的强大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的光伏产品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包括晶体硅片和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封装能力都大为增加,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光伏电池生产企业。2000年,我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不到10兆瓦,但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了2500多兆瓦,居世界第1位,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自2006年以来,一些光伏生产企业又鉴于光伏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即上游环节(硅锭/片的生产)能力小,下游环节(组件的封装)能力大,造成国际市场多晶硅原料的紧缺和涨价,开始考虑投资硅材料的生产,2007年已经形成了1000吨左右的生产能力,2008年可能生产4000吨的生产能力,估计2010年我国的光伏发电产品产量可能突破5000兆瓦,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