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一头接上自来水管道,另一头就能流出“洁净安全的纯净水”?老百姓真的能源源不断地喝上“益处多多”的纯净水吗?今年3-5月,市质量技监局对本市桶装饮用水进行了专项抽查,结果显示,172种产品中合格率仅为60.5%。在近期的专项整治中,抽样合格率已提升到了77.9%,但也意味着,仍有逾两成的桶装水因为菌落总数、亚硝酸盐、霉菌和酵母等超标,导致质量不过关。特别是一些供水站自己“生产”的“纯净水”,更是潜伏着种种危机。 面对这些状况,曾经在桶装水生产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吴先生鼓起勇气,联系到了晨报,揭露了其中种种黑幕。 两三人一台机器“匆匆上马” 近几年来,随着饮水机和桶装水的出现和流行,饮用水市场也鱼目混珠。没有健康证的工作人员、最简易的过滤设备、来自废品站的废水桶都为纯净水打上了问号。 “因为成本问题,小作坊制作的桶装水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吴先生告诉新闻晨报记者,除了装桶装水的桶以外,净化机器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桶装水的纯净效果,制作高纯净的桶装水就需要大投资。一般购买一套消毒净化设备就要花费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为了降低成本,个别小型水站生产就使用仅几万元的最简单的净化设备进行生产,把原本应当用机械化流水生产线灌装的桶装水,变成手工灌装,更没有质量安全检测设备。 桶装水的操作人员也是部分小作坊的隐患。没有健康证,只要会使用简单的设备就能上岗。吴先生透露,两个人就能在小作坊水站里撑起一片天。一个负责装水、接电话,一个则负责送水。有的则是在晚上制作水,白天就能统一送入用水单位。 废品回收站淘“黑桶” 生产设备简陋,操作过程简单,水桶的卫生状况更是令人堪忧。据悉,饮用水专用桶每只近30元,而一些小作坊式水站为了尽可能压低成本,往往会从废品回收站“淘金”,收购居民们丢弃的水桶以次充好。 在吴先生的带领下,新闻晨报记者在浦东大道上的一家废品回收站看到,四周堆满了塑料制品和废旧塑料桶,而老板正在一旁整理报纸。新闻晨报记者问老板,有没有旧的饮用水桶?老板马上从一堆塑料桶中翻出了几只饮用水桶。他告诉新闻晨报记者,这几只水桶质量比较好,都是从居民家中直接回收的,所以价格也最高,需要20元。 “有没有更便宜的?”面对新闻晨报记者的询问,老板表示,最便宜的一种水桶叫黑桶,只要7元;稍微贵些的叫白桶,要12元。如果需要大量水桶,可以先付订金,过两天来取。老板还说,一般都是供水站的人“指名道姓”采购这些桶,而且这些桶看起来和正规饮用水桶没有区别,“价钱便宜,也吃不死人”。 吴先生告诉新闻晨报记者,所谓的黑桶是由废旧塑料加工处理而成,根本不能盛装饮用水,一般在江浙一带加工生产后销往全国。它与专用水桶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颜色明显较深,外表呈暗黑色。此外,黑桶底部是平底,而不是专用桶特有的凹底。而且,底部往往也不会标注“饮用水专用桶”以及“PC”等字样,而是直接标注“江苏某地生产”。所谓白桶就是指橡皮桶,虽然外表看起来和专用桶没什么差别,而且也采用了凹底,但是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橡皮桶外表呈雾状,看上去灰蒙蒙的。但无论是白桶,还是黑桶,都不符合饮用水桶的卫生标准。 洁净网 在废品站附近的几家水站中,吴先生一眼就捕获了“黑桶”和“橡皮桶”的踪迹,但新闻晨报记者却难以鉴别,因为外貌看上去,黑桶、白桶和专用桶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看似陈旧了些。在其中一家水站,新闻晨报记者在吴先生的指点下看到了混迹在一批专用桶中的一只黑桶。“你这里怎么还有黑桶?”面对询问,店员忙不迭地抢过水桶说:“这个水桶已经坏了,早就不用了,放在外面忘了收。” 新闻晨报记者发现,该水站除了自己品牌的水桶外,还有“正广和”、“斯巴克林”等各类品牌水桶,而店员对此解释说,这都是为了避免居民更换品牌后遭遇损失而收下的。但是新闻晨报记者发现,这些桶装水外全包上了该品牌的标识,但是都不规范,有的没有保质期、生产日期等,有的干脆上面只有一个订水电话,却没有厂家的监督电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