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网-洁净室行业信息资讯移动版


  1983年Konz等人,比较了固定风扇和摇摆风扇的效果,并探索了吹风角度对热舒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摇摆扇优于固定风扇。并且发现吹风角度对受试者的影响是不显著的[15]。
  1986年Jones等人主要针对不同的着装水平,研究新陈代谢率增加时,气流对于舒适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每一种着装水平,风速和温度较高时与风速和温度较低时的舒适适度相似[21]。
  1987年Berglund等人研究了空气运动与热辐射非对称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①风速于小于0.25m/s,且辐射非对称温度小于10℃时,风速和辐射非对称温度对热环境的可接受性无影响。当风速和辐射非对称温差超过此范围时的热环境的可接受性下降。②冷吹风感独立于辐射非对称性,并可表示为风速与温度的线性函数[22]。
  1989年Scheatzle等人将Rohles对吊扇的研究扩展到不同的相对湿度下,发现对于较高的相对湿度Rohles的速度上限可提高,对于较低的相对湿度,速度上限应降低[23]。
  1994年Fountain等人在25.5~28.5℃的范围内,研究了台扇、地板送风散流器及台式散流器送风速度与热舒适的关系,他让受试者自己控制风速。在实验结果中给出了满意率与风速的关系式,他发现气流的湍流度与热舒适无确定的关系,因此他猜测气流紊动对热舒适的影响与Fanger1989年给出的模型中采用的计算方法不同[24]。
  1.2 丹麦
  1977年丹麦技术大学Fanger和Pedersen将受试者置于设定好的波动气流中,并研究频率变化范围,以确定哪种频率对吹风感产生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平均风速时,紊动气流比均匀气流更不舒适;频率在0.5Hz左右时,比别的频率更不舒服。说明人体的热舒适和气流速度、波动幅度和频率有关。1981年Hensel证实了人体皮肤温度的变化率会对大脑产生刺激信号。1984年Madsen用计算机模拟了人的皮肤温度感受器,证实对大脑产生的最强的信号发生在0.5Hz左右,与Pedersen在实验结果相一致[25,26,1]。
  1986年Fanger和Chritensen对100名受试者进行冷吹风试验。他们将吹风感表示为平均风速和温度的函数。结果表明,温度相同时,由于冷吹风引起的不满意率随平均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平均风速相同时,不满意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27]。
  1989年Fanger和Melikov等人将湍流度作为表征气流紊动的变量,给出了因吹风感引起的不满意率的计算公式:PD=(34 - ta)(v 0.05 )0.62(0.37vTu + 3.14)
  式中PD为由于冷吹风而引起的不满意百分数;ta为空气温度,℃;v为平均速度,m/s;Tu为湍流强度。该模型后来被用于ASHRAE55 - 92标准中[28]。
  1.3 日本
  1989年Tanabe研究了空气速度周期性变化的效果,他将受试者置于0.5~2m/s的气流中,采用7种不同的流型,包括正弦变化(周期从10s到60s)、随机变化、恒定及脉冲气流,发现正弦变化的气流比随机、恒定及脉冲变化的气流会产生更多的冷感觉。1994年,Tanabe比较了平均速度为0.2m/s时,波动速度与平均速度造成的人体对于恒定流速和波动流速的感觉是不同的,波动流速会产生更多的冷感觉和吹风感。
2 房间气流湍流特征的研究进展
  气流运动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促进了人们对房间气流湍流特征的研究。早在7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只用室内气流的时间平均速度作为评价热舒适标准的风速要素,是不能正确反映其对热舒适及工作效率的影响的,人们常常抱怨的吹风感正是以时间平均风速来表征而无法避免的后果[30]。1978年德国的Ziad Nouri在房间气流的分析中采且了统计方法,并着重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概率分布函数分析[31]。
                   表1 人体对波动气流与恒定气流的热反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