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1、温度:环境温度超过16---26度范围时,人体有不适感;
2、湿度:环境湿度超过50---80%度范围时,人体有不适感; 3、洁净度: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超标时,人体有不适感,重者引发呼吸道疾病4、清新度: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异味超标或含氧量不足时,有损人体健康5、含菌度:环境空气中的含菌量,超出人体抵抗能力时,人体易受感染生病。 不难看出,上述“五度”指标,是人体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最基本要求,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否则,必将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换句话讲,不能达到上述“五度”质量要求的室内空气不能称为“健康空气”,不能满足“五度”功能调节配置的产品不能称为“健康产品”。那么,我们的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也就有了客观的、公正的、令人折服的科学依据了,我们的“健康空调”也就有了非常清晰的评判标准了。应当说,2003年出台的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2004年制定的行业《室内空气净化产品的功能测试规范》,还是符合“五度”而具有科学性的。 二、传统空气调节方式的局限性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空气调节类产品,包括空调机在内,在优化室内空气(五度)方面,不可否认它们在某个方面也能产生一些局部的不同程度的积极效果。但是,它们在设计原理上,普遍采用了空气内循环工作方式,即产品全部采集室内空气,经过器械的功能调节处理后,再排放到室内。该种处理模式,从处理效果上讲,难免出现一些尴尬:
1、长期内循环处理室内空气,缺乏新鲜空气补充,必然导致室内空气中的活氧含量下降、氧气供应不足、污染空气积聚或细菌孳生。这是“空调病”产生的根源。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些可“换”新风的产品,但由于其使用条件(内负压外排或新风不洁)的制约,基本上也只能停留在有心无力,效果不佳的状态。
2、按流体力学理论,出风口外的风速,将随离开风口的距离而成平方倍数地衰减,若进、出风口之间的距离较近时,就很容易形成风流的闭合回路,而使远离风口的空气,根本无机会参与处理过程。换句话讲,采用内循环方式处理室内空气,必然造成大片的死角与盲区,很难实现有效处理,从而使得空气改善效果极其有限。 3、功能设置单一,不能满足人体健康对室内空气的全方位要求,部分产品存在的负面影响甚至还有损人体健康。若寄希望于消费者购置齐备全部功能的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并且从技术层面上看,也极易导致出现功能匹配困难、资源浪费严重、消费者经济负担过重和不可能全面治理室内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现有的滤网净化技术,拟强行滤除空气中的杂质,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但由于滤网表面极易被气溶胶粒子大量积聚和覆盖,在低压通风条件下,既影响通风量,又易使滤网失去净化活性,若清洗更换不及时,还可能使之成为细菌繁衍孳生的理想乐园。这是目前室内空调产生“空调臭味”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