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网-洁净室行业信息资讯移动版

  供风在室内的混合程度会影响室内产生之污染物在回风中的污染浓度。许多建筑物之空调设计将供风与回风口都装设在天花板上,若气流出口速度不够快而沿着天花板流动,会造成部份供风在人员活动区上方直接流入回风管路,即所谓短路(Short- Circuiting)现象(参见图3),这些旁通气流将稀释回风中之污染物,使回风污染物浓度较活动空间之污染物浓度为低,如果部份回风将之排出不用,则会造成换气之浪费。因此,通风效益(Ev)提升对改善IAQ及空调耗能问题上有绝对重要之影响。
 
  通风效益(Ventilation Effectiveness)的定义为外气可送至人员活动空间之比率。如果以S表示空气由供风出口直接流入回风口,未经室内混合的比率,R为回风再循环的比率,则我们可用下式来表示通风效益Ev;
Ev=1-S/1-R.S
  Janssen曾作一实验,将一房间的出风口装置于天花板高度的墙壁上,而回风口也装在相同高度,但在对边墙上,使用追踪SF6作量测,结果发现约有50%的供风直接自出风口流入回风口,同时他也发现供风会有一段距离是贴着天花板行进。一般通风效益较佳的设计是供风口装在天花板上,而回风口则尽量低,甚至接近地板,例如电子无尘室即是供风在室内完全混合(Ev=l)之场所。另外,供、回风口的相对位置分布亦须适当,以避免滞流区(dead spaces)的出现造成某一区域空气品质特别差之情况发生。如果室内有装设格板且供、回风口均装在天花板上时(如办公室),一般通风效益约只有0.5~0.65,也就是说约有35~50%的供风未送达室内即直接流入回风管中,这现象对IAQ及送风耗能皆有不良之影响。
  换气能补充室内消耗掉之氧气,并稀释室内污染物至可接受之程度,然而外气品质也将影响IAQ之好坏。依据环保署76~79年对台湾地区19处空气品质监测站之监测结果显示:室外空气污染指标(PSI)值>100者(不良及有害)的比率占16%左右,而其中以悬浮微粒为最主要之污染物,一氧化碳次之,这显示台湾地区的室外空气品质有待改善。如果我们以外气的主要污染物-悬浮微粒之浓度标准而言,可接受之浓度值为:长期须低于50μg/m^3,短期(24小时)则须低于150μg/m^3。
  本文将针对办公大楼室内空气品质之改善作分析例探讨,并分别讨论滤网效率(Ef)、通风效益(Ev)、及每人所需换气量(Vo)等因素对室内污染物浓度(Cs)之影响。我们将举一案例分析,而过滤之污染物则以PMlO微粒为基准,假设应用场合为办公大楼之一研讨室,系统采用表5,classⅦ之设计,负荷分成全负荷(100%)与半负荷(50%)二种情况作讨论。
  首先由供风之质量平衡关系(参见图2)可得;
Fr.VS=Vo+R.Vr  (2)
再由人员活动区之污染物质量平衡得;
Vo=N-Ev.Fr.R.Vr.Ef.Cs/Ev.Fr[Cs-(1-Ef)Co]  (3)
假设室内污染物产生量为;
N=(n.x/x1+k.Fr.Vs)/V  (4)
其中
Vs:供风量,(CMM)
Vo:外气量,(CMM)
Vr:回风量,(CMM)
N:室内污染物产生量,(μg/m^3.min)
n:室内人员轻微工作时微粒子产生量,约2000μg/hr.
x:室内人员数,(人)
Xt:预估设计室内最大人员数,(人)
V:室内空间,(m^3)
k:事务机器粉尘产生量,(μg/m^3)
  至于,室内污染物浓度(Cs)与再循环环回风量(R.Vr),可由表4,class Ⅶ所示之公式求得。
表5 负荷变动对IAQ之影响(计算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