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5.5.4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满足《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要求 空调系统的过滤器、风机盘管和风道等定期清洗或更换。节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能耗,建筑能源 K Z-e$v'f 5.5.5 建筑外窗的隔声性能达到《建筑外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8485中II级以上要求。 5.5.6建筑室内采光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T50033的要求。节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能耗,建筑能源(a,v O h 5.5.7建筑室内照明质量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一级要求。 一般项 5.5.8 单独处理的新风直接入室,避免二次污染。 5.5.9 合理进行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5.5.10 室内背景噪声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一级要求。 5.5.11 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空气隔声性能(Rw)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二级要求。 5.5.12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采取诱导气流、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 5.5.13 建筑75%以上的空间可根据需要实现自然采光。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能耗、建筑能 5.5.14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有无障碍设计。 优选项节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能耗,建筑能源"F![ S ?:h 5.5.15 采用中央空调的建筑,采用经济有效的空气净化技术和系统。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能耗、建筑能源 F `"y2m ?;q6f 5.5.16 采用可调节遮阳,调控夏季太阳辐射。 5.5.17 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论坛 5.5.18 建筑75%以上的空间可实现自然通风。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能耗、建筑能源 B] z R7_ \ 洁净网 5.6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 控制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 5.6.1建筑规划设计充分体现所在地域的气候、经济、历史、文化等特点,并同自然环境特征相协调。 u0T!} V*B&T0I z @ 5.6.2 采取具体措施有效控制施工引起的大气、土壤、噪声、水、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P r:k H H u b 一般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论坛/D k() H P'? 5.6.3 建筑规划设计充分体现所在地域的气候、经济、历史、文化等特点,并同自然环境特征相协调。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能耗、建筑能源 ?!p h2o3W0d 5.6.4 占地标准、建设规模和荷载余度适宜适宜,有效节约资源。 5.6.5 建筑设备管道更换方便,空间可灵活划分,调整方便。 5.6.6 施工、运营过程具有节约资源计划书,采取具体措施有效实现施工及运行过程中的节能、节水、节材。 c f7t P b F*e1N9i 洁净网 5.6.7 物业管理部门或公司通过ISO14001环境标准认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论坛9R#q#k4K,_&O U&k 5.6.8施工单位制定建筑废弃物管理计划,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论坛(m Z I g U 5.6.9 采用智能化手段进行系统运行状况的数据计量。 优选项 5.6.10 结合模拟手段进行建筑规划设计优化。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能耗,建筑能源1K4s¬z-K4J E9p U 5.6.11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各项技术、设备、材料的选用。 5.6.12 具有并实施节能管理与激励机制,管理业绩与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挂钩。 5.6.13 对水、电、天然气、热等实行独立计量收费,取代按面积收费的方式。 洁净网 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能耗,建筑能源/P.R g'k F W5g F2V8j+{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能耗,建筑能源"w h.X%c s W Q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及《建设部关于建设领域资源节约今明两年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建科[2005]98号)中均提出了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并提出了编制《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的具体要求。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建筑能耗、建筑能源 p q:j(H0S5F&_
二、编制原则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TopEnergy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论坛+U P(u/y z O*n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s L g(Lf o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编制情况4F a Q l*s.H1K u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2005]63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