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核心提示 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28头江豚,作为核心区的滩涂正遭到大规模的蚕食,被当地农民开辟成林地和鱼池。而由于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以及周边居民对土地和水的过分依赖,自然保护区对此无能为力。 在天鹅洲,地方经济发展和湿地保护孰重,人与自然该如何和谐相处,这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专家对此发出预警,如果没有统一协调的规划和管理,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生态系统势必逐步退化,保护区将名存实亡。 长江江豚 几头江豚在水面上若隐若现。它们时而从水中跃起,沿水面划过一道弧线,又迅即钻入水中,泛起阵阵涟漪。这是6月4日湖北省石首市北部天鹅洲长江故道内的情景,当地的人们说,那是江豚在忙着捕食。 全长21公里的长江故道在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建立为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令人尴尬的是,1996年,保护区内惟一一头放养的白暨豚在汛期冲网而死,从此,由于水质不断恶化和长江渔业资源的减少,长江里再也难以捕捉到白暨豚并将其迁至保护区内放养保护。 洁净网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白暨豚保护区的长江故道内陆续迁进13头长江江豚。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新等级标准,长江江豚同样属于濒危物种,在我国只有近千头左右。专家预测,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江豚可能在24-94年的时间内灭绝。 通过自然繁殖,保护区内现在已经生活着28头江豚,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一种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成功的范例”。 天鹅洲四面环水,被长江和长江故道相围,水滩交融,洲立其中。由于长江水位的规律性涨落,天鹅洲滩和其余的外围边滩呈现为明显的湿地景观。 天鹅洲湿地绝无仅有的地理、水文及气候条件被专家认为是麋鹿、白暨豚和江豚这些濒危物种难得的“避难所”。199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石首市麋鹿保护区,到目前为止,麋鹿数量已达到700余头,被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半野生麋鹿种群。 白暨豚和麋鹿保护区的设立,使天鹅洲湿地蜚声中外。但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保护区正在与天鹅洲上的原住民发生着愈来愈激烈的冲突。当地居民由于生计需要所进行的各项生产活动正在危及着这些珍稀动物的生存。 被蚕食的滩涂 6月4日,在天鹅洲靠近长江故道的滩涂上,一台挖掘机隆隆驶过,挖掘机后面,是一道正在形成的高约3米的堤坝。挖掘机手说,筑坝可以防止水淹滩涂。 滩涂,在生态学中属于河漫滩,即汛期被淹没而枯水期又逐渐露出水面的区域,这被认为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生态价值,但也很脆弱,受到破坏后难以恢复。 早在1992年,这里就被国务院确定为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根据农业部农渔函[1996]68号文和湖北省水产局鄂渔管(1996)10号文,天鹅洲故道水域水位34.5米为保护区的核心区,35.5米为缓冲区,36. 5米为试验区。文件还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从事渔业和其他生产活动。 时下,保护区水位只有31.6米,故道周边露出大片滩涂。保护区人员介绍,一旦水位达到34.5米,这些滩涂都将成为保护区核心区水面。可现实是,保护区水位已经有4年以上没有达到规定的34.5米,滩涂常年裸露在外,已经种满了被专家认为有损湿地生态的意杨林。 意杨林是当地村民张祥发种的,1997年5月15日,他以每亩每年20元的价格从天鹅洲千字头村租下1000亩滩涂,种上了意杨树,租期10年。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将这些意杨林全部淹死。张不得不购苗重植,千字头村委会考虑到张的损失,决定延长租期两年,免收租金。 现在,距离合同到期还有4年,可意杨树只有碗口粗。“每到汛期,故道涨水,杨树就不长了。张祥发为了这片杨树,前后投入近200万元,不保护好,再有个闪失怎么办?”天鹅洲沙口村原村支部焦书记说。 (责任编辑:admin) |